虛弱就一定憂鬱嗎?-如何預防憂鬱與虛弱


老化的其中一個併發症狀就是虛弱(frailty)虛弱,指的是容易受身體與心智退化的影響,也與殘疾及死亡有所關連。由於在健康心理學研究裡,憂鬱與虛弱這的測量指標具有重疊性,因此研究者就會好奇它們是否是一個心理構念(Psychological construct)。如果是同一構念,意涵只要虛弱就會伴隨憂鬱;如果不是,代表這二者不必然會一起發生。

Mezuk等人(2013)分析波士頓地區於2004-2005年蒐集到的中老年齡人士的資料(平均年齡為56.77),發現虛弱與憂鬱是獨立但重疊的心理構念。在此研究裡,虛弱共有5項指標,包括:體重過輕、自評疲倦程度、每天活動或每週運動量、是否能以大多數人走路速度來完成30或40公分的走路以及做5次椅子測驗所花費的時間是否過長。憂鬱程度,是以診斷訪談來評分。就虛弱現象而言,沒有憂鬱現象的人,只有5.9%,中度憂鬱的人有69%,而嚴重憂鬱的人則100%會有虛弱的現象。Hajjar 等人(2009)也發現在社區精神正常老人(平均年齡為77.8)有17%的長者同時具有執行功能損傷、步伐緩慢以及憂鬱的現象,且這些現象與心血管問題有顯著的相關。

上述的二個研究都屬於相關的資料,不代表任何因果關係。然而,這二個研究的結果也提醒我們要留意中老年人是否同時出現虛弱與憂鬱的症狀,以及同時出現時是否也伴隨心血管疾病與執行功能的損傷。

就預防而言,我們可以從下列幾項做起:

 1. 心態

許多人對「老」有刻板印象,認為「老」必然伴隨身體虛弱、心智退化以及社會孤立。如果我們自己也有這刻板印象,我們可能不自主的產生符合此刻版印象的行為,在與他人互動時也以此詮釋別人的態度與行為。在社會心理學研究裡,這叫做「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Meisner(2012)分析了7篇利用促發(priming)的實驗方法激發年長者對「老」的正向或負向想法,發現激發負向想法後對老人的行為有不好的影響。Wurm等人(2013)也發現如果對「老」有負向的心態,當年長者經歷嚴重的健康事件時,他們比較不會用較適應的策略去增強健康。

「老」不必然降低幸福感。Blanchflower與Oswald (2008)的研究指出憂鬱機率與年齡呈倒 U型的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憂鬱機率上升,在40幾歲時最高,再隨年齡下降。保持正向的心態,接受身體老化的現象,但也不要過度延伸而產生負面的心態。一個70歲身體健康的年長者是可以跟一個20歲的年輕人一樣的快樂幸福!即使老了,我們仍有許多心理成長的潛能!


2. 身體保健

我們可以從虛弱的測量來反推自己可以做的幾件事情:正常體重、充足的每週運動或每天活動量以及下肢穩定度。在之前的幾篇文章裡都提到運動的好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閱。

3. 智能保健

腦力,就像身體一樣需要保健。沒事,就動動腦吧!不論是學習有挑戰的新事項或是各種認知訓練,都可以增強腦力!



參考文獻
  • Blanchflower, D. G., & Oswald, A. J. (2008). Is well-being U-shaped over the life cycl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6, 1733-1749.
  • Hajjar, I., Yang, F., Sorond, F., Jones, R. N., Milberg, W., Cupples, L. A., & Lipsitz, L. A. (2009). A novel aging phenotype of slow gait, impaired executive func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Relationhsip to blood pressure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risk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64, 994-1001.
  • Meisner, B. A. (2013). A meta-analysi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tereotype priming effects on behavior among older adult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67, 13-17.
  • Mezuk, B., Lohman, M., Dumenci, L., & Lapane, K. L. (2013). Are depression and frailty overlaping syndromes in mid- and late-life? A 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 Psychiatry, 21, 560-568.
  • Wurm, S., Warner, L. M., Ziegelmann, J. P., Wolff, J. K., & Schuz, B. (2013). How do negative self-perceptions of aging become a self-fulling prophecy? Psychology of Aging, Epu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