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處理的慢,是我經驗很豐富!


我們往往認為老了,認知功能必然退化,記憶變差了,判斷的能力也變慢了。心理學研究也多半發現高齡組在一些認知作業上表現較差。這樣的印象或研究結果導致社會普遍認為高齡化必然造成社會的負擔。然而,老化真的必然導致認知退化嗎?

2014.02.26銀髮新聞摘要


  1. 研究:老人久坐 行動不便機率高 <醒報>
  2. 阿公阿嬤笑一個 微笑募集今頒獎 <中國時報>

我沒有老,你才老!


老,其實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定義,到底現在多老才算老?其實沒有人真的能夠定義,可以確定的是用年紀來當作一個標準,其實是不恰當的,但多數國家都是以年紀當作一個所謂客關的標準來定義「老」。

2014.02.19銀髮新聞摘要


  1. 金華社區友善老人 真好樣 <蘋果日報>
  2. 老舊公寓裝電梯 新北市限制擬放寬 <聯合報>

改善早期阿茲海默症--認知訓練的效用

(轉自東方日報新聞網)

阿茲海默症目前並沒有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法,減緩惡化或改善阿茲海默症症狀成為近來較受到關注的議題。國外研究針對一位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進行特定的認知訓練,一週三次,訓練一個月,訓練內容為「世界拼圖」與「地名關聯」。

2014.02.11銀髮新聞摘要


  1. 眷村風、神仙風 老人共餐玩瘋了 <聯合報>
  2. 台灣花布畫傳愛 助蓋老人大樓 <蘋果日報>
  3. 長照保險法106年上路 全民納保 <中國時報>

老爺爺眼中的休閒活動是什麼?


隨著醫療的進步,人們在退休後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才會離開人世,即便現在退休年齡逐年的增加,人們平均而言有近15年的時間是沒有工作 (假設65歲退休、80歲離開人世)。假設沒有花太多時間臥病在床,其實要認真規劃自己退休的生活。

2014.02.10銀髮新聞摘要

  1. 邁向高齡友善健康城市 邱縣長率隊參訪長庚養生村 <大成報>
  2. 養護中心一位難求 榮家17%空床養蚊 <自由時報>

聽阿公阿嬤說故事好處多多


隨著時代的進步,晚輩和家中長輩互動的機會變少,也不太清楚長輩們過去的生活是怎樣的;但有趣的是,透過媒體報導、網路的傳遞,我們反而有機會認識一些非家中長輩的生命故事。文化部在去年底時推出的台灣故事島,就是希望透過讓民眾講古的方式,讓後代子孫可以了解先人的生活。但聽長輩們講故事還有甚麼好處呢?

在西班牙有一個大學的老師,在發展心理學的課程中,給同學們一個任務:要撰寫一位長輩的生命故事。同學們在撰寫生命故事前,會接受一些訪談、紀錄以及分析故事的訓練。為了降低作業的難度,同學們也可以撰寫自己家中長輩的生命故事,訪談的過程沒有設定任何的題目,完全開放式的訪談。同學們需要自己從訪談中,找出長輩的生命議題。

從學生的回饋中,可以發現這個作業對於學生有很多的幫助,除了在課程相關的幫助外,對於他們自身的幫助也很大。例如,超過三成的學生反映,這個作業讓他們更了解家中的長輩、也讓他們獲得很多寶貴的人生經驗。在執行的過程中,訪談是學生們覺得最困難的,其中最多人反應的困難點是與長輩的互動。

雖然這個研究是介紹由年輕學生撰寫年長者的生命故事,但其實長輩們也可以練習把自己故事說出來,從中去找尋一些蛛絲馬跡,相信對自己的人生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在此鼓勵大家把故事留下來,也歡迎在這裡和大家交流。如果各位對於撰寫生命故事有興趣,臺灣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會在2014年成立了,不定期有訓練的課程、工作坊,我們會再通知各位。

參考文獻
  • Villa, F. et al. (2013). Using older people's life stories to teac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aging: Benefits and difficultie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9, 867-877.

2014.02.06銀髮新聞摘要


  1. 爬梯機輔助 老人上下樓不費力 <自由時報>
  2. 送餐顧獨老 9年風雨無阻 <中國時報>
  3. 未來恐每2人扶養1高齡者 年金壓力只增不減 <東森新聞雲>

年長者常覺得自己沒做錯事情,是固執還是?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多數的人都不會喜歡犯錯時被指正,在年長者身上這個現象似乎更是嚴重,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年長者比較固執?亦或是年長者並沒有覺得自己犯錯,所以被指正時會覺得莫名其妙呢?

2014.02.05銀髮新聞摘


  1. 後年起 台灣老人比小孩多 <自由時報>
  2. 花蓮「富興社區」小村莊展現綠色奇蹟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