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智者常樂?



近來有許多探討長者快樂或幸福發展軌跡的研究,總的來說,單就年齡與快樂或幸福發展的共變關係所進行的實證研究,其結果往往呈現出許多不同的模式,如:線性遞增、遞減或呈非線性發展...等。因而,與其討論人們是不是會越老越快樂、越幸福,也許我們可以試著去問:「什麼樣的人會越老越快樂、越幸福?」以及「這些人如何能快樂幸福到老?」。當然,這也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其中可用以解釋的變數有很多,大至生長國家的經濟水準小至個體自身各項功能條件、健康狀態...等等。

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會有很多功能上的退化與失去,但同時歲月也帶給了我們一些經驗與智慧的積累。就如同Cattell將人的智能分類為流質與晶質兩種,成人的晶質智能有不少發展的空間,而智慧的增長如何讓人幸福快樂到老呢?最近的一篇加拿大研究(Etezadi & Pushkar, 2013)便嘗試將長者智慧與其情緒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間之關係與中介機制進行探究。該研究針對360名退休長者進行調查,除了採用三向度智慧量表(Three-Dimensional Wisdom Scale)以及正負向情緒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作為主要變項之量測工具外,同時還將壓力因應風格、生命意義、制控感等納為中介變項進行探討(有興趣瞭解變項定義與測量的人可以參考原文)。研究結果顯示:越有智慧的人越能採用正向因應風格(如:聚焦於處理壓力源或採用正向角度詮釋遭遇),也較投入具生命意義的追尋活動及擁有較高的制控感。上述變項對於正向情緒的增進具有完全中介效果,而長者智慧透過生命意義的投入與制控感亦對於降低其負向情緒產生間接地影響效果。

除此之外,筆者也想分享最近閱讀的一本書發現幸福:1000位長者教會我的人生30堂課,這本書來自於康乃爾大學Karl Pillemer博士負責的一個長期計畫(The Legacy Project)成果,該計畫將長者視為生活專家,兼採調查與訪談美國一千多名長者的資料,將長者們的生活智慧加以整理、具像化。針對快樂,一名89歲的西方老奶奶說:快樂是一種「選擇」而非「狀態」,這其實呼應了前述Etezadi and Pushkar (2013)提到的制控感的中介作用,此外,該研究也提供了一些長者的快樂秘訣,如:聚焦於眼前所有、將接受作為煩惱的解毒劑(我們也曾介紹過與此相關的研究)...等。看完後,筆者真心覺得長者們真是情緒調節的專家,他們傳授與分享的內容,應可使很多人受用。目前台灣似乎還沒有這樣的計畫出現,但筆者認為台灣的長者或經歷過戰爭、或經歷過窮苦、或遭遇過人生各階段許多的悲歡離合,定有許多處世秘訣值得我們挖掘,讓他們這些實用智慧埋沒掉,實在很可惜!藉由這個平台,也許我們可以號召更多的同好(不管是不是學界的朋友)一起來整理與分享這些身邊長者的智慧,讓這些幸福的秘訣得以傳承、流動出去,也讓大家在選擇要為自己的快樂或幸福負責時,有更多的軟性資源挹注!!

趁著今天「祖父母節」,跟身旁長輩討教交流一下吧!!

用聽的也可以
   
參考文獻
  • Etezadi, S., & Pushkar, D. (2013). Why are wise people happier? An explanatory model of wisdom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4, 929-95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