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要進安養機構了,該怎麼辦?


隨著台灣社會人口的高齡化以及人口結構的改變,單靠家庭的力量,可能沒有辦法給長輩很好的照顧。例如,若家中的長輩若有失智的狀況,一個人全天候的照顧,可能都不太能夠因應。日間照護、居家照護服務、進安養機構,都是可能的選項,社會上普遍不傾向將長輩送到安養機構,除非一定得去機構。如果這樣的情形有可能發生,長輩或是子女能夠做什麼呢?



有研究者針對美國和埃及兩地的長者做研究,他們的對象是在安養機構或是老人社區的年長者,採用了幾個量表來了解年長者的ㄧ些狀況:

  • 搬家壓力量表 (Pressure to Move Scale):這份量表主要去探討個體是否在有壓力的情形下,必須搬離原本的居住環境。
  • 憂鬱認知量表 (Depressive Cognition Scale):這份量表用來了解個體的樂觀、憂鬱的心態。
  • 自我控制量表 (Self-Control Schedule):這份量表用來了解個體面對困難時,是否覺得自己有控制的能力,也就是說個體是否感覺是擁有很多資源的。
  • 移居適應量表 (Index of Relocation Adjustments Scale):這份量表示用來了解個體在移居後的適應情形。
簡單來說,美國年長者對於搬到機構的適應情形式比較好的。但比較重要的是,不論美國或是埃及的年長者,樂觀的態度和自我控制力以及移居後的適應都有正相關,但搬家壓力和前面三個因子都有負相關。

所以,如果真的要把長輩送到機構,首要任務就是讓他們保持樂觀的心情、降低因為伴隨要搬家而引發的壓力、以及讓他們感覺是有控制感的。這樣就可以讓長輩們到了新的地方,可以有較好的適應,子女也會比較放心的。其中控制感是比較難做到的,畢竟長輩會覺得我都不能決定要不要去機構了,還能決定甚麼。其實從很多小細節上著手,就比較容易達成,例如讓長輩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機構,或是讓長輩選擇先從短期住宿開始,不要一開始就全天候在機構,等他們習慣後,再去做決定。

參考文獻
  • Bekhet, A. K. & Zauszniewski, J. A. (2013). Resourcefulness, positive cognitions, relocation controllability and relocation adjustment among older peopl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lder People Nursing, 8, 244-25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