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但是我不能,怎麼辦



古諺有云: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雖然這句話最後經常成為推諉罪責之詞,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某些情況下,古人的智慧,可還真有幾分根據。



強迫症(俗稱OCD,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是一種認知與行為方面的身心理失調狀態,強迫症患者經常性會受到一些意念的侵擾,甚至重複某些行為,而患者本身明確知覺到這個意念或行為已嚴重干擾其正常生活,但無法由本身意志阻止,並為此感受到嚴重的焦慮及憂鬱,尤其棘手的是,這個歷程是一個無線迴圈的惡性循環,行為加深焦慮,而患者本身卻也因焦慮地加深而加重行為。

吉布森(Gibson)的理論指出,人,會因為物體的表徵而直覺出它的功能並有相應的動作,如看到門把會抓握,看到按鈕會按下去;2003年的莫瑟(Monsell)也和吉布森有相同的看法,也就是說,行為的發生,是和刺激材料有相關的。

所以我們可以合理的假設強迫症患者,會因為自己患有強迫症,在接受到刺激時而無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為,並為此所苦。然而,患有強迫症就真的只能一輩子為此所苦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雖然強迫症有2~3%的終生患病率但仍可以由"認知行為療法"來改善甚至治癒,這種療法的感覺有點像是鼓動你造反,通常在療程中都會有關於這個強迫性思考(或行為)的談話,這個談話通常是雙方一起討論這個症狀的合理性,以此加強患者的反抗信心,之後再讓患者略微暴露在強迫症狀觸發情境,讓患者與其對抗,藉此減輕甚至終止強迫症的惡性循環。

然而,讀到這裡,讀者們可能開始納悶強迫症到底跟老人有什麼關係呢?不知道各位還記不記得"生活品質的改善,永遠不嫌遲"中所提到的物質濫用戒除呢?在該文章中只提到給予成癮者支持,但是成癮症狀跟強迫症是有很多類似的地方的,最主要的就是它們都會使患者難以克制某行為,並驅使患者從事該行為,那麼治療強迫症的方法不是也可以類推應用到上癮行為的治療上呢?


參考文獻
  •  Eyal Kalanthroff et al (2013). What should I (not) do? Control over irrelevant tasks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patients. Clinical Neuropsychiatry (2013) 10, 3, Suppl. 1, 61-6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