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心理衝擊:東西有別
前陣子台灣社會上發生了喧騰一時的洪仲丘案,舉世觀注,國人對於洪家父母與大姐在悲慟之餘卻仍不放棄追求真相的堅持,無不為之動容。不旋踵間,前義大犀牛總教練徐生明自棒壇殞落的消息則因事出突然,同樣震驚各界,透過媒體鏡頭,徐總年邁父母哀傷逾恆的反應,也令人為之鼻酸。這兩件看似毫不相關的新聞事件,卻有著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之處:隨著台灣社會的高齡化程度日益加深,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情形只會有增無減,而晚年喪子(女)又會對年長者的生活福祉帶來什麼衝擊,也是時候該加以深入探究。
安養機構的年長者對生活比較不滿意嗎?
電影黃昏四重奏 Quartet的劇照
電影描述一個專門收退休音樂家的安養院的故事,相當有意思
多數人都會認為,住在安養機構的年長者對於生活會比較不滿意,但真的是如此嗎?其實如果年長者自己一個人住在家中,可能會比起和一群年齡相仿的人同住,生活較不滿意。
2013.09.27銀髮新聞摘要
- 失智激增 1年輕人撫養1老人 <今日新聞>
- 宜縣超市門市 協助臨時看顧迷途失智老人 <自由時報>
- 中市敬老月 老人舞龍熱力開幕 <中國時報>
- 益智保健中心開幕 銀髮動腦趣 <中國時報>
- 高齡人口上網 10年增五倍 <聯合報>
如何協助獨居的長者自主生活?
隨著時代的改變,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現象已經不常見,越來越多的年長者選擇自己生活,一方面是獲得比較多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有些年長者不想要連累子女。但是隨著老化,年長者獨立自主生活,其實是有挑戰性的,這次要介紹的研究,用非常簡單的方式,來協助年長者可以更安全的自主生活。
2013.09.26銀髮新聞摘要
- 北京戶籍老人突破兩成 先于全國成為中度老齡化社會 <北京商報>
- 安聯人壽再牽失智老人基金會 辦公益健走 <東森新聞雲>
- 高齡車禍死亡率高 新北籲放棄駕照 <蘋果日報>
- 銀髮族專車 55688台南敬老愛心車隊宣誓上路 <今日新聞>
- 銀髮族上摩鐵 消費力不輸年輕人 <自由時報>
是什麽讓高齡者越吃越少?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不難發現很多高齡者都吃得少。是不是因為他們已吃遍天下珍饈,對尋常食物提不起勁?當老人們長期食量過少,使體重、體脂肪下降到不正常的水平,嚴重則會發展為老化厭食症。簡而言之,後果就是會導致營養不良、生活功能下降、不能控制肌肉等等情況,甚至是增加進醫院的次數。我們可以把因素分為兩大分類:生理上的改變以及非生理上的改變。如下圖,在生理改變之下有周邊荷爾蒙、感覺系統以及中央大腦控制的影響;而在非生理改變則再分為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
從「喝熱可可延緩失智」談如何看待坊間的小撇步
.jpg)
這大概算是前陣子媒體報導也紅過一陣子的話題,之前在部落格上也跟大家介紹過,不過本文的目的倒不是想給大家一個yes/no的答案,而是去探討這個新聞的出處與它給往後研究者的啟示。畢竟像這類”號稱”對失智症有用的營養品簡直多如牛毛,諸如椰子油、活靈芝、牛樟芝、銀杏、花椰菜、山藥,令人目不暇給,商人或科學家的想像力有多大,產品就有多少。真要一個一個寫,應該一個晚上就可以寫一年份的文章,再按順序讓網站自己推出就好,但這樣就失去寫文章讓大家多認識失智症與認知神經學的初衷了。
用記事本來對抗輕度知能障礙!
在失智相關議題普遍被媒體傳播的現在,當長輩初步被診斷具有輕微的知能障礙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家屬或當事人往往會直接將此解讀為罹患了失智症,從而感到悲觀絕望。事實上,雖然失憶型輕度知能障礙(amnesic MCI)有較高的「機率」轉為失智症患者,但這個發展並不是必然的。目前已有不少學者投入此過渡期的介入研究,例如:日本的Suzuki教授等人提出的運動訓練。
利用運動對抗輕度知能障礙
2013.09.10銀髮新聞摘要
- 大學生製作養身月餅 送獨居老人 <聯合報>
- 被忽視的新京籍老人:無北京醫保 只能自費看病 <新華網>
- 流感併發肺炎 高齡者死亡率達6成 <健康醫療網>
- 新北好食材做銀髮健康食譜 送三萬五千本 <蘋果日報>
2013.09.07銀髮新聞摘要
- 慈心獎表揚 老人志工洗澡 清穢不叫苦 <聯合報>
- 50年後2人中1個老人 <NOWnews>
- 銀髮族運動會 報名享健康 <中國時報>
- 雲端智慧手錶 照顧銀髮族利器 <自由時報>
2013.09.06銀髮新聞摘要
- 屏東不老比基尼玩墾丁 籲各地老人報名同歡 <蘋果日報>
- 老人水中有氧器材 獲德國紅點設計獎 <聯合報>
- 老化還是病? 醫師教高齡醫療照護知識 <蘋果日報>
- 銀髮族租屋 可由親屬協助 <爽報>
年長者也應該要玩電玩
多咀嚼防失智?
過去的一些研究,發現日本老人較不容易失智,他們認為日本人喜歡吃米飯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很多書籍更會倡導大家要多吃米飯。為什麼吃米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主要就是吃米飯所伴隨的咀嚼,在瑞典進行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論,他們認為咀嚼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紓壓,所以對於認知功能有所幫助,而且關鍵是咀嚼,而非是否有牙齒(Lexomboon et al., 2012)。
老婦進軍長照,對嗎?
長期照護人力短缺,是台灣的問題,也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問題,推薦大家閱讀177期康健雜誌的專題報導。早期在台灣是由家中的女性來照護年長者,後來開始有了外籍看護,到現在逐漸有所謂居家照護員的角色。在美國很多居家照護員,其實都是老婦,這究竟是理想的工作?或是她們是被剝削的一群?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