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爺奶完快閃 千歲樂團展活力 <中國時報>
失智症的初期徵兆
耕莘醫院 神經醫學中心 主治醫師 劉議謙
隨著一個人的年齡不斷老化,認知功能也會隨之衰退,衰退的速度跟這個人前半生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簡單說,有著規律運動習慣、飲食清淡、常動腦的人比終身嗜食垃圾食物又幾乎不動的人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會慢得多。這個現象看一下下面這個加拿大心臟醫學會做的影片會印象深刻的多。
台灣老人比其他國家的老人快樂嗎?
2013年8月6日各大媒體上都報告了蓋若普在美國的民調結果,顯示85歲的人最快樂,因為對人生沒有過度的期待。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新聞揭露人們似乎隨著年紀的增長,快樂也會增長。但在台灣的情形是如此嗎?大家可以參考筆者之前的作品。
2013.08.06銀髮新聞摘要
- 高雄市老人公寓 崧鶴樓歡迎長輩入住 <大成報>
- 熱昏了 老人宅在家也中暑 <中國時報>
- 日本軟銀發表銀髮族專用簡易手機 <eprice>
- 不在過度期許 人到85歲最快樂 <蘋果日報>
小時不了了,老了要煩惱
諸多研究顯示若一個人從事的行業是較勞心的,他們老的時候,認知功能會有較佳的維繫。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人較頻繁使用他們的腦,神經元之間有較多的連結,老化的影響較不易在他們身上展現。根據這樣的現象,有研究者提出所謂認知水庫的概念,就是如果多儲存一些認知能力在水庫,老的時候,就可以從水庫取一些認知資源。
我老了,我的腦袋到底有沒有救?
在2007年時,每十個台灣人中就有一個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年長者在社會總人口數中佔的比例逐年提升,預估在2017年時年長者更將達到總人口數的17%。台灣社會的老化速度驚人,許多伴隨著老化帶來的疾病與影響都成為我們刻不容緩需要關注的議題。
2013.08.01銀髮新聞摘要
- 有巢氏員工 陪失智老人「玩偶」<聯合報>
- 另類可穿戴設備:老人、嬰兒、寵物市場 <新浪科技>
- 保障老人經濟安全 衛福部推以房養老 <優活健康網>
- 願意工作到70歲的人,最幸福 <商業周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