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凍齡?還是要有型?


目前市面上充斥著許多標榜「凍齡」、「抗老」的相關產品,身處在這一系列商業模式運作的世界裡,民眾對於如何「對抗老化、以保青春」顯得被教育得很好;但是獨尊「年輕」的社會價值觀念,會不會形成另一種年齡歧視呢?例如:「真」年輕的小輩對於長輩「裝」年輕的行為不以為然......。而我們有沒有可能對於此種抗老的主流文化論述進行反思或發展出新的論述?

澳洲學者Garnham (2013) 針對當代抗老論述進行研究,分析用的文本主要來自於大眾媒體、醫美從業人員與具有整型經驗長者的訪談資料;該研究針對醫美「青春永駐」的抗老論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詮釋,例如:許多長者認為他們之所以進行醫美手術,並不是要讓自己看起來顯得更年輕,而是想讓自己能看起來更好,也就是說,藉由醫美使得他們在老化的歷程中仍能對自身的美作出選擇、擁有控球權;長者關心自己的外貌是一種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生活實踐。筆者覺得比起追尋逆生長,基於自身條件、勇於重新改寫自身老化意義的長者們,更加充分展現與傳達出不同形式的生命之美。

當我們不被「外貌年輕就是好、就是美」的單一論述所洗腦,從抗老文化的宰制中解放出來,懂得珍視生命主體的價值與自然樣貌、便能更具創意與自由地展現自我。當然,要活出自己風格的老後,也不必然得要透過整型才行。筆者從一個國外網站就發現長輩們的老年意象其實可以很多元、也很有型;所謂的有型,是以「自我悅納」為基礎才得以產生的。我們的社會應該多鼓勵長者在老年期活得更有型、更有自己的風格,而不是一窩蜂地崇尚年輕或追求符合普世價值的理想老後;換言之,「老」是具備開創性的,你可以決定與設計自己要怎麼老以及老後的樣貌!!我們期待能在台灣社會發掘出更多元的「有型老」!! 

歡迎與我們分享你覺得「老得很有型」的案例!! 

也可以用聽的



參考文獻
  • Garnham, B. (2013). Designing ‘older’ rather than denying ageing: problematizing anti-ageing discourse in relation to cosmetic surgery undertaken by older people.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7, 38-46.

2013.07.31銀髮新聞摘要


  1. 苦等長照床位 老人要等20年 <中國時報>
  2. 體驗玻璃藝術 銀髮讚好玩 <中國時報>
  3. 智慧建築 應用智慧科技 <Digitimes>

你知道往哪走了嗎?

自本篇起,用聽的控制列會出現在文章的最下方。


或許這不是一個公平的比較,但相信大家看到右邊的圖,就知道往左會去到一個車站、往右會去到一個類似公園的地方;但從左邊的圖,實在不容易看清楚要往哪邊走。大家請想像一下,視力退化的年長者,平時看到的畫面大概就像左邊那樣,若標示不能更清楚,其實對他們來說是標示其實沒有存在的意義。

2013.07.30銀髮新聞摘要


  1. 喝4道粥品不眼花 幫老人顧目睭 <華人健康網>
  2. 過於節儉的老人成為中國的問題 <華爾街日報>
  3. 銀髮族搭捷運 月台接駁車接送 <聯合報>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年齡、接納與幸福感



用聽的也可以

已故聖嚴法師的經典語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究竟這樣的態度對於個體有何助益呢?以往的研究結果大致都顯示當人能以「接納」(acceptance)的態度來面對自己和他人時,也就是秉持著不過度評價(non-judgment)與不過度自我執著(hypo-ego state)的態度,即能穩定地預測心理健康。像是在面對壓力事件時,秉持接納的態度,比起採取評價或是中性的態度,能更有效降低心臟血壓的負荷(Low, Stanton,& Bower, 2008)。

2013.07.28銀髮新聞摘要

  1. 麥當勞得來速禁止只用老人代步車使用惹爭議 <蘋果日報>
  2. 銀髮族大集合 分享養生經 <中國時報>

年長者吃仙丹靈藥不如吃一顆聰明藥?


「亂吃聰明藥,考生妄想被害提升專注力不成,反誘發精神異常」,這是日前一則新聞標題,坊間總有人會希望提升注意力,改善大腦運作,私自使用俗稱聰明藥的藥品,什麼是聰明藥呢?

聲音檔稍後補上

2013.07.27銀髮新聞摘要

  1. 紐約近五成老人為新移民 養老院推移民特色服務 <北京新浪網>
  2. 濟興長青會為照護老人募款 <聯合報>
  3. 看股市、陪孫玩 銀髮族也變低頭族 <聯合晚報>

運動能提升認知功能嗎? Part I


用聽的也可以

連著兩天,我們會介紹運動相關的研究。近年來,很多研究都顯示運動不僅對我們的身體有幫助,對我們腦的運作也是有幫助的。在美國開始的zero class,就是讓學生每天開始上課前去運動,結果顯示這樣的作法,提升學生的專注力,也改善了他們的學習成效。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運動改造大腦」這本書。

2013.07.25銀髮新聞摘要


  1. 顧兩人領24K 老人保母嘆薪苦 <自由時報>
  2. 韓當紅電視節目 來台介紹銀髮自由行 <中央廣播電台>

記憶的極簡主義,Less is more!



用聽的也可以

人們常被自己不好的記憶所苦惱,對於具有過目不忘的人總是羨慕不已。不過,我們卻常忽略了大腦的資源有限,只有透過有效地忽略無謂的訊息,留下重點,才能有效處理分析至關重要的事。

2013.07.24銀髮新聞摘要


  1. 法國給老人發旅行支票 可赴歐盟17萬個地點度假 <生命時報>
  2. 衛福部今天上路 老人長照將是重心 <中國時報>
  3. 打造北投高齡城市 全國首設公車AED <優活健康網>

轉個念,認知功能就會改變 - 談老化刻板印象對嗅覺的影響


用聽的也可以


我們的腦袋是一個很懶惰的機器,只想花最少的力氣,完成最多的事情;當然換另一個角度說,它是非常節能環保的一台機器。因為大腦有這樣的運作機制,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處理事情往往都不是從頭到尾、仔細的處理,很多時候只瞥了一眼就可以做出決定,更神奇的是,大部分的情形下,這樣的運作機制是沒有問題的!

2013.07.23銀髮新聞摘要


  1. 教宗憂青年失業老人遭遺棄 <聯合報>
  2. 銀髮秀活力 <聯合報>
  3. 強灌癱婦高粱酒致昏迷 女看護遭聲押 <蘋果日報>

和長輩一起養花蒔草有益健康!!



用聽的也可以


現代人普遍有很大的生活壓力,空閒時,總愛到郊外走走、親近大自然。事實上,有許多科學研究都指出接觸自然對個體的情緒恢復有其作用。例如:一個實驗研究在給予30名參與者(年齡介於38歲到79歲)壓力作業後,將之隨機分派到戶外園藝組與室內閱讀組進行活動,並分別於基線、壓力後測、活動中期及後期等階段利用唾液皮質醇反應(壓力反應的生理指標)以及正負向情緒量表進行量測,研究顯示:戶外園藝相較於室內閱讀活動對於個體因應壓力之生、心理復原結果有更強的效果(Van Den Berg & Custers, 2012)

2013.07.22銀髮新聞摘要


  1. 銀髮族專用保健書25日發表 <聯合報>

高齡者的兩難:要信還是不信

(扶著老人走的那位男子是想要騙老人的錢財嗎?)

用聽的也可以


論語中提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這個字,普遍的解釋是指貪婪,以這個角度看來,孔子似乎在提醒我們,一旦年紀大了,切勿因為體力和精神都已衰退,便出於補償心理般地對財富、權力、名譽、地位等過份強求。對照當今社會上的詐騙案件,特別是誘之以利的手法(例如:抽中大奬,但須先付稅金),有很大的比例都以高齡者為目標。準此而言,論語中的智慧似乎得到某種程度的印證。然而,高齡者很容易成為詐騙受害者,究竟是單純的貪念作祟?還是因為他們更傾向相信他人?